新课程下的“读悟创”教学
|
热 荐
|
|
新课程下的“读悟创”教学 |
[
作者:刘乃珍
转贴自:中国教师报
点击数:287
更新时间:2006-6-7
文章录入:admin
] |
|
|
“读悟创”是一种立足于促进学生发展,体现师生互动的教学关系,凸显学生主体探究的学习过程,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的新型阅读教学方式。 具体说,“读”就是以读为核心,引导学生自读探究,潜心会文,以求自得。它注重读的形式:要在读中学会朗读、默读、速读和听读;注重读的方法:要在读中学会“提要钩玄”、“比较批判”、“归纳演绎”、“图画批注”、“联想和想像”等读书方法。 “悟”就是在充分自读感知的基础上,通过师生互动交往,启发学生的思维、想像、情感等心智活动。它关注的是学生在读中悟情(情感体验),在读中明理(思想熏陶),在读中得法(语言规律和学习方法)。 “创”就是以教材为凭借,遵循迁移规律,鼓励和指导学生将语文学习同自己的社会生活、心灵感悟联系起来,拓展延伸。它注重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,珍视学生的独特见解。 在该方式中,读是根本,要以各种形式的“读”贯穿教学全过程;悟是关键,要通过师生间的问、画、比、思等各种学习方式,领悟阅读材料的内涵和形式;创是发展,要在学生有所感悟的基础上,鼓励学生创造性运用语言解决生活问题,培养和发展兴趣爱好、合作态度、意志力等。这三者好似植物的根、茎、花叶,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,不可分割。 1.构建动场 披文入境 课堂是动态信息交流的场所,它是由师生间平等互动,共同构建的。这个环节一般是教师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,采用直观法、谈话法或发现法来激情引趣,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的场景中,自主阅读,质疑问难,获得对文章的整体感知。 有位教师在教学《雪地里的小画家》(小语第一册)一文时,先用电脑展示“冬天雪花纷飞”的动画,使学生仿佛置身于茫茫雪景之中,嬉戏,玩耍。此时,学生们非常兴奋,自然地读出文中“下雪啦,下雪啦!”的句子。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说说:“心里是怎么想的?自己会怎样做?小动物们会干什么呢?”这种动态的画面,飞扬的想象,流动的情感,一下子抓住了学生。他们自觉地将这些融入朗读之中。 2.合作探究 悟情得意 《语文课程标准》强调教学中既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,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。这就要求教师应采取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,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,针对文章的内涵和语言组织形式等方面展开讨论交流,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。让学生在各种思想认识、情感态度、知识方法的相互碰撞、相互沟通、相互补充中,有所“悟”,有所“得”。 有位教师在教学《草船借箭》时,就先故设悬念,激趣质疑,再揭示难题,合作释疑。他说:“我读了十几遍课文,才想出了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,你们想知道吗?”(生:“想”)“那就请同学们也认真读文,看谁想的问题和我的一样?”于是学生认真读书后抢着提问。此后教师又说:“你们提的问题,都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,不算难。我的问题课文中没有现成答案,需要你们从课文中找依据,还要联系原著来思考。就是‘诸葛亮在答应造十万支箭之前想了什么,做了什么?你的依据是什么?’请你们在组内讨论一下,然后选代表汇报给大家听。” 这种问题避免了繁琐的分析和讲解,起到“牵一发动全身”的作用。它需要学生运用思维,展开想像,重新加工组合课文内外的各种相关信息,才能解决。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,学生既提高了语文的综合能力,又对诸葛亮的“知人心、知天文、晓地理、巧安排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,对他顾全大局的人格有了更真切的体验。 3.整合迁移 运思及物 “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外延相等。”也就是说语文具有广域性,语文教学应根植于现实,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、形式、渠道,注重学科间融合,校内外联系,使其向社会,向自然,向生活开放,培养学生适应现代化社会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。这就要求在教学中,学生、教师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这一特殊过程应贴近生活和工作的实际需要。因此,这一环节的教学要在重视感悟、积累课文的内容和形式的前提下,向相关文章和实际生活迁移,利用转换、举一反三、联想等手段,使学生将内化的阅读心得转化为身体力行的实践能力。 如教学《等待》(小语三年级下册)一文时,重点感悟文章是怎样通过环境与人物动作、神情描写反映“我们”对父亲的真挚情感之后,又启发学生联系生活说说或写写:“你有过等待的经历吗?”以上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整合迁移,实为“导读”向“导写”的延伸,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。 (作者单位系天津市东丽区实验小学) |
|
|
|
发表评论 告诉好友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