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为首页
联系站长
加入收藏
 您的位置: 习题吧 >> 文章 >> 教育教学 >> 课程改革 >> 正文
  从“独白”走向“对话”    5星级
从“独白”走向“对话”
[ 作者:林亚园     转贴自:中国教师报     点击数:196     更新时间:2006-6-7     文章录入:admin
【字体: 字体颜色

    【教学背景】
    《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》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会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,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组成,即由三个数公有的质因数、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和各自独有的质因数相乘。这个难点不太容易突破。在平时教学中,经常见到大部分老师回避了教学难点,仅仅采用传统的“独白”方式,告诉学生怎样去求最小公倍数,而后通过巩固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该方法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,学生的思维没有得以充分的激活。真正的教育不是“告诉”,有意义的知识是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活动体验而自主建构的。听了我校仇老师的这节课,我充分领悟了这一教育观点的内涵。
    【案例片断】
    一、启发谈话,生成目标
    出示题目:同学们自发组织“学雷锋”小组,每组15人,或每组30人,或每组20人都正好分完。请问参加“学雷锋”小组的同学至少有几人?
    师:你是怎么想的?求至少有几人就是求什么?
    生:求15、30、20的最小公倍数。
    师:对于这个问题,你有什么想法?
    生:我在想:怎样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?有些什么方法?
    师: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两个问题。
    [在这环节,教师选择了学生生活中的问题作为学习材料,并在师生对话中创设了平等的、民主的、和谐的师生关系,生成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。]
    二、自主学习,探究规律
    1.独立探究,形成自己的想法。
    师:你能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?(生独立探究)
    [这是学生与自我的对话,在对话中,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探究,形成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理解。在教学中留一定的空间让学生开展深层次的自我对话,可以使学生对该问题产生自己的想法,同时也了解自己对这个问题思考的局限性,于是便体会到与人交流、与人合作的必要性,更重要的是为交流中对别人的意见作出准确的判断打下了基础。]
    2.四人小组合作:讨论怎样求出最小公倍数?都有些什么方法?
    3.集体反馈,分组上讲台汇报方法。

 

 

    在学生讲清算理后教师点评:这种方法我们称它为“列举法”。优点是容易懂,正确率高,缺点是有些繁琐。
    B组.
    (1)先把各数分解质因数
       15=3×5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    30=2×3×5
       20=2×2×5
    (2)最小公倍数应包含哪些质因数?
       60=2×2×3×5
    引发思考:最小公倍数60里面所含有的质因数与15、30和20里面所含有的质因数有什么关系?
    生互议后得出结论:60里面的质因数5是15、30、20公有的质因数;3是15、30公有的质因数;2 是30、20公有的质因数;另一个2是20独有的质因数。所以把15、30、20三个数的公有质因数乘其中两个数公有质因数,再乘各自独有质因数,所得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。
    [学生在学习中所获得的信息具有差异,有的甚至与现实具有一定的落差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利用这种差异,适时组织了学生与学生的对话,通过生生之间的协商、交流、讨论或辩论,使每个学生认识到自己原来想法的局限性和对方想法的合理性,学生的思维在对话中碰撞,在碰撞中得以内化与升华。]
    4.引导概括,得出结论。
    师:纵观以上,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必须包含哪些质因数?
    生:必须包含三个数,二个数公有的质因数,还要包含各自独有的质因数。
    师:这种方法比列举法要简单一些,但容易出错,它可以用短除的形式表示,同学们看书本例题,明确分解质因数如何用短除形式表示。
    (生看书,自学短除法)

 

 


    [15,30,20]=5×3×2×2=60
    (2)谁能用刚才的解答,说说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和步骤。
    [在学生理解三个数最小公倍数组成的基础上,教师巧妙组织了学生与学习文本的对话,让学生在对话中进一步理解三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意义,并在与文本对话中学会了规范的运用短除法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。]
    【听课有感】
    这节课中,仇老师充分重视了老师与学生、学生与学生、学生与学习文本等对话关系。正是借助了这三种对话实践,构建了人文课堂,激活了学生思维,使学生自觉实现了意义建构。整节课如行云流水,颇见功力。
    1.课堂对话促进了教与学的互动生成。
   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、积极互动、共同发展的过程。课堂对话能很好地促进教与学的互动生成。“沟通和合作是对话教学的生态条件”,课堂上老师与学生、学生与学生就解决的问题都持有不同的认识,这些认识是多角度的,是多层次的,是带有差异的。在交流沟通中,这些有差异的信息就是生成的学习资源,它能让不同的个体得到不同的收获。同时这些有差异的认识也引领着课堂上教与学的不断互动,在互动中逐渐逼近教学知识点,从而凸现问题的关键所在。如在本案例中,仇老师就充分利用学生不同的知识经验,组织了课堂对话,在对话中不断暴露出问题,于是就不断地去解决问题,这就打通了信息的流通渠道,形成了信息的多向反馈,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动态生成,实现了学习群体的有效互动。
    2.课堂对话实现了知识的意义建构。
    对话的结果,不是简单的一方对另一方的接受,而是对话双方以一种互补的方式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。在本例中,原先学生对于三个数最小公倍数的认识是模糊的,老师准确地抓住了学生的学习起点,创设了学生熟悉的问题情景,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对话。其中比较典型的有三次:先是让学生与自我对话,提供机会让学生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,让学生对“求20、30和15的最小公倍数”有了自己想法,同时也了解自己对这个问题认识的不足。于是促使学生想去了解其他同学是怎样求的,这就让学生自觉产生与他人交流对话的动机,从建构理论分析,这就是学生完善意义建构的愿望。再是与同伴对话,在交流合作中汇集了列举法、分解质因数法等多种思路。就在学生汇报用分解质因数法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,老师抛出一个问题:最小公倍数60里面所含有的质因数与15、30和20里面所含有的质因数有什么关系?学生在这个问题的探讨中领悟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所在。在这个基础上,老师又提出:现有的方法不太方便,如果用短除法就方便多了。这个问题很自然的引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,在文本中对话中明确了短除法的运用。综观整个对话过程,就是学生审视已有的知识结构,主动完善知识结构的过程。
(作者单位系浙江省龙游县西门小学)

  • 上一篇文章: 巧用“插嘴”资源 引领学生发现

  • 下一篇文章: 如何找准探究性学习的切入点
  • 发表评论   告诉好友   打印此文  关闭窗口
     最新5篇热点文章
    如何在新课程中提高课堂教…[327]
    新课程下的“读悟创”教学…[290]
    如何找准探究性学习的切入…[236]
    从“独白”走向“对话”[195]
    巧用“插嘴”资源 引领学生…[289]
     
     最新5篇推荐文章
    如何在新课程中提高课堂教…[06-07]
    新课程下的“读悟创”教学…[06-07]
    巧用“插嘴”资源 引领学生…[06-07]
    别让“自主学习”表面化[06-07]
    一中学子展风采,华杯赛上露…[06-04]
     
     相 关 文 章
      网友评论:(只显示最新5条。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,与本站立场无关!)